#1考研的第一個難點,是專業課知識的不足,也可以叫“課業學習中的外部原因與不可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說到知識不足就指責學生不用功,這件事不是學生的錯,因為大學本科的教學雖然已經脫離了義務教育的階段,但本質上還是較為依賴于“老師向學生傳授與講解”這個傳統的教學體系。90%的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都是來自于老師的當堂授課,剩下那10%既有能力自律又有能力自學,還能找到學習渠道,此等手眼通天的學霸與我等不是同一世界的人,這里暫不討論。
在大學,確實存在院系排課時長不足導致學生連教材都沒學完就要期末考試、老師授課技巧貧乏導致學生只想圈重點回去自己背書,以及作業講解不細致導致學生考前復習時的參考答案滿是錯誤的現象,而這些問題的原因都不出在學生身上。學生若是想改變這些現象,就只能向學校反映,若是反映無果,那就只能適當舍棄學校的授課,然后想辦法自學了。而在這種堪稱噩夢級別的開局下,考研生就很難獲得足夠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了。
面對這樣的外部原因和不可抗力——當然,筆者發自內心地祝愿每一名學生都不會有面對這種情況的那一天——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調整心態,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盡可能多地彌補專業知識。
#2考研的第二個難點,是對學科知識掌握得不夠廣,也可以叫“課業學習中的內部原因與可抗力”。
掌握廣度,通俗地說,就是懂的東西要多,各個領域都要有涉獵,哪怕只是略知皮毛,也比那些兩眼一抹黑的人要強。多而不精是貶義詞嗎?不,一切知識都是從“多”開始的,只要通過學習,將這些知識中的一種從“多”變成“精”,剩下的那些就變成了知識面豐富的象征。
國內知名高校設置的專業中,很多專業都走在國內前沿,通過百度搜索可以得知,這些專業甚至屬于國家的某某工程。當領域內有新東西——比如新論文、新發現——出現時,這些專業的學生第一時間就有機會去接觸、閱讀、分享,他們的視野更開闊,學習方法更靈活。其他院校老師口中一閃而過的復雜名詞和學術用語,到了他們手中,也許就變成了一篇干貨滿滿的論文。
普通院校的學生如果想要擴大知識面,想像上文中的那些名校學生一樣獲取第一手資源,那就勢必要從身邊的圈子里走出去。結識新朋友,再通過新朋友結識另外的朋友。像這樣不斷發展人際關系圈,總有一天,普通院校的學生也能結識名校的學生,并獲得一線的資源。